“大家好,我叫孙杨琦,现在就读于陕西中医药大学,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陪各位弟弟妹妹们一起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8月5日烈日炎炎,在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安子头村队部凉爽的窑洞里,20余名中小学生和8名返乡大学生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粉丝见面会”。
“之前老听爸爸妈妈们说,我们村这几个哥哥姐姐考上了好大学,在学校年年都能拿奖学金,争气得很,现在终于见到他们了,还有点小激动。”
在安子头村孙氏宗祠碑记中有这样一个词:“设学申义”,即开设学堂、阐明意义。百年来,安子头村秉承着“兴学重读传家,明礼修为育人”的优良传统,村里更是成立了敬老助学帮急爱心服务中心,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如今学子们学有所成,亦有了回报家乡的能力,“育苗计划”便应运而生了。
(相关资料图)
“第一期‘育苗计划’是村委会几经讨论,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后决定开设的。由8名返乡大学生担任志愿老师,58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村委会为临时班级腾出5孔窑洞充当教室,并配有相应的桌椅、电脑、打印机。”安子头村驻村干部查鑫介绍说。
安子头村第一期“育苗计划”共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门学科类课程,舞蹈、绘画、口才三门非学科类课程,还邀请村内五老乡贤、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学生们讲解村子历史、乡土民情等。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能给村里的弟弟妹妹在学习上提供一些帮助,陪伴他们愉快地度过暑假,为他们心中埋下一颗回报家乡的种子,我荣幸之至。”志愿老师孙文科说。
课业辅导结束后,志愿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村里的绿藤长廊,一起聆听老教师孙万兵讲述村子历史和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的岁月,让孩子们感触颇深。
“万兵爷爷说,那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机会上学,即便能上学也要徒步几十里,还要扛着一麻袋在校期间吃的馍、咸菜。教室条件也不好,潮湿发霉的气味终年不散,夏天蚊子咬,冬天窗漏风,所以我们是很幸福的一代人,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努力用功回报家乡。”孙佳瑞说。
薪火相传,代代相守。“育苗计划”是对安子头村百年来“兴学重读传家,明礼修为育人”优良传统的传承延续,同时也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对返乡大学生来说,家乡的归属感得以加深,不论将来去向何方,这段经历让“乡愁”始终留存于心;丰富了返乡的暑期生活,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为将来融入社会积累宝贵经验;展现青春风采,激励后辈们奋发向上。
对村里暑期在家的学生们来说,集体活动减少了他们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原本让父母头疼的暑期课业,有了更亲切的大哥哥大姐姐辅导;孩子们也更愿意向“偶像”们吐露心声,排解心中烦闷。
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凉爽的临时教室攻克难题,在田间地头认识作物,在房前屋后聆听老一辈人的教诲,返乡学子的榜样力、回馈故土的精神力、奋发图强的向心力、文化传承的凝聚力,借由“育苗计划”迅速升温融合,使得优秀传统融入了时代血脉,对安子头村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一期‘育苗计划’的开班,效果超出了村委会和广大家长们的预期,我们要牢记先辈教诲,趁热打铁,利用每年的寒暑假,为返乡学子和适龄学生搭建好这个平台,不断赋予‘设学申义’新的时代力量。”查鑫说。
通讯员 吴龙迪 成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