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乘“蛟龙”入大洋“赶海”
【资料图】
并两度搭“雪龙”南极破冰“寻宝”
是中国第一位
兼具大洋深潜和极地科考
两项经历的女研究员
她就是唐立梅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
在总台青春分享节目《@青春 2023》中
讲述她前往地球自然秘境考察的经历
分享她所理解的“悦己”
2013 年,唐立梅随“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去往西太平洋下的采薇海山勘察,成为中国首位乘“蛟龙”号进行大洋深潜的女科学家。进行大洋深潜时,唐立梅所在的潜水器里只有 3 个人,里面还有高清拍摄系统、拍照系统、生命支持系统等设备。由于空间狭小,执行作业时,唐立梅基本上是半跪在观察窗前观察、记录、拍照。
△唐立梅在“蛟龙”号载人舱内。唐立梅回忆,第一次从水下看海面,阳光透下来,在一片湛蓝中泛着白光,随着“蛟龙”号继续下潜,阳光消失了,世界一片漆黑。
当“蛟龙”号到达 350 米时,发光生物出现了,有的像流星从面前划过,有的像萤火虫一串串飘过,又像是灿烂的烟花,在潜水器旁边肆意绽放。
这次勘察让唐立梅见识了非常多的深海生物,回来后,她凭记忆将它们记录在了工作日记里:“海底的固着生物最神奇,它们有根,像花一样长在海底,有的晶莹剔透,纯净无比,如天山雪莲。”
“还有一种海绵,形态像极了一只长筒袜,但却净白无比,轻盈透亮,如同一丝一丝银线织就。”“最难忘的是一种从没见过的海葵,它的身体里住着一只寄居蟹,红色的爪子露在外面,身体在里面,带着海葵向前爬 …… ”唐立梅说,那是人生中过得最快的 4 个半小时,不仅眼睛看不够,样本也带不够。最终,她在 2774 米大洋深处“赶海”并“疯狂扫货”,带回 8 升近底水样、11 块岩石、2 管沉积物,还有冷水珊瑚、海葵、海胆、海星、海蛇尾、寄居蟹等 11 种生物样品。看到的奇景虽然让人印象深刻,但这背后的付出更令人难忘。
“蛟龙”号每次下潜时间是 10 小时,中间不能上厕所。这在普通人看来是难以做到的,唐立梅却觉得是小事一桩。
“我自己早上只吃了一个煮鸡蛋和几块饼干,水是一滴不敢喝,毕竟想要在小小的船舱里放一个卫生间,那简直就是奢望。我甚至在出行前把水杯藏了起来,来对抗自己想喝水的生理本能。”
△唐立梅随“蛟龙”号深潜后出舱。从深海返航后唐立梅并未止步,又将探索与科考的脚步深入到冰雪覆盖的南极。南极大陆上壮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新鲜的岩石样本让唐立梅无比专注和兴奋。
作为可以合法采集岩石样品的科学家,每到一处罕见的地质现象和断面,她都想采集:“不远万里跑到野外去采集样品,我当然是铆足了劲儿,要采集更多的样品,它们是成果的来源。”
唐立梅曾四次穿过“魔鬼西风带”,这是南纬 45° 到 60° 的区域,风浪特别大,船员们专门编了一个顺口溜,叫“一言不发,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六腑,七上八下,久久卧床,十分难受”。那段时间,船员们就算是躺在床上,也得紧紧扒着床沿,要不然就很可能会被翻下来。
△参加南极科考时的唐立梅。这些危险从未让科学家们停下在未知区域探索的脚步。唐立梅的同事曾在日记中写下:我们在南极跨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是人类的第一个足迹,也有可能是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步。
离开了神秘的深海和遥远的南极,回归科研工作的日常,唐立梅也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平时,她需要研读大量的文献,追踪本领域科学研究前沿,撰写学术论文进行投稿,被拒稿后再改再投,直到发表。她也要不停地去思考下一个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是什么,现有的研究如何继续,下一个研究项目如何申请。
“在科研的世界里,无论是快乐、精彩,还是困难和琐碎,它们都承载了我的热爱,也都是我必须走过的经历”,在面对这些琐碎的时候,唐立梅也会焦虑、郁闷,但每每回看起难忘的经历都会重新获得力量,在经历中因为热爱不顾一切、竭尽全力的自己是更珍贵的收获。“只要我们不丢失自己,保持热爱和专注,去经历,去尽力,便能不留遗憾,坦然面对一切”,这就是唐立梅现在理解的“悦己”。
△唐立梅在云南为孩子们讲课。如今,唐立梅会被邀请去做一些科普分享,在去各个学校科普的时候,她会告诉学生:“只要有所热爱,有所执着,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竭尽所能,你们也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