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 >  >> 
白发悲秋的主人公是谁?你知道吗?

时间:2023-05-18 07:20:20    来源:百科

盛世容颜的女人往往会被冠以天妒红颜的命运,因为她们红颜太甚,所以才被关注,其实悲惨命运的女人何止千万,只是史书不加以记载罢了。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中说到:“自古红颜薄命,亦未必如我之甚。”就说明了这点。能够在历史上留下红颜薄命的记载,往往伴随着君王的沉浮而铭刻于世。

历史上著名的绝世佳人往往结局悲惨,因为她们在历史上留下印迹都有国破家亡的背景,妲己、褒姒、四大美人、夏姬、赵飞燕、花蕊夫人等等。历史似乎都喜欢将女人作为男人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把贪图美色、不思进取的罪过都作为女人误国的证据。


(资料图)

在那种时代,女人一直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庸存在,古代的伦理和大男子主义都在不约而同的贬低女性,让女性为男人背锅也成为了记录历史的固定笔法。

我向来对这种让女人来为历史背锅抱不平,特别是美女!就如同花蕊夫人诗中所言:“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如果是把成败归结于女人,那真的就“更无一个是男儿”了。

历史上男人也有因为盛世容颜而扬名天下,以”四大美男”为例,后世得到绝大部分公认的四大美男是: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其中尤以潘安为甚。主要讲讲潘安,因为他才是古代美男的第一代表。

真正容颜的比较没法分出高低,潘安之所以排名第一,那也都是后世在记录和评述此事时,以潘安作为代表最多。无论是在诗词,戏剧,小说中若是以美男作为内容,必是潘安之貌为最高评价。

李白赞美潘安的《洛阳陌》诗中说道:“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杜甫的《花底》中写道:“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诗仙,诗圣都赞扬了,这地位可就不容辩驳了。多少文学大家都有过描述,就不一一细说了。

黄梅戏《女驸马》中唱到:“人人夸我潘安貌,原来纱帽罩婵娟”。《水浒》中王婆对西门庆讲的好男人的五字真言中,潘安的貌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条件不好明说)。《红楼梦》中尤二姐形容天下第一俊的标准就是“貌似潘安。”

那么作为真实记录当时历史的《晋书·潘岳传》中对潘安的容貌描写就三个字:“美姿仪”。这个描述简单而且也并未用尽极美之辞藻来形容。

真正让潘安声名鹊起的是《世说新语》,这是一本南朝时期的小说集,主要讲的是东汉末期到魏晋南北朝期间名士的轶事趣闻。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本时尚潮流,在民间流传甚广,引领时尚潮流的畅销书。

《世说新语 》的容止篇是专门记录帅哥的故事,描述潘安时写道:“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自此,潘安成为了判断美男的标准。

潘安原名潘岳,子安仁,所以应该称为潘安仁,最终为什么”仁”字给去掉了?有两种解释比较靠谱:

古代骈体文和诗歌,为了对仗押韵把安仁的仁字给省略了。杜甫《花底》中的”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就是因为行文的原因才称为潘安,后世就都以潘安称呼这位西晋美男。因为潘安担不起这个仁字。潘安从政后期投靠了荒淫无耻的皇后贾南风,跟随外戚集团在朝中结党营私,陷害太子、污蔑忠良,最终因谋反罪被夷灭三族,不得善终,因此后世称其不仁,故只说潘安了。

后世成语中对潘安的评价也分为两极,掷果盈车、连璧接茵是对他容貌的赞扬、但也有望尘而拜,白发悲秋却是对他人品的鄙视。

掷果盈车讲的是每次潘安开着牛车在洛阳街头玩耍时,洛阳城内女子纷纷涌上街头,见到偶像的狂喜不仅仅是呐喊,更是直接的给予。她们不断的往潘安车上投掷各种水果,以致于整车都被装满了水果。

连璧接茵的故事讲述潘安与另一位美男子夏侯湛一起出游,当时人们称他俩结伴是为璧人相连,两人同坐一个垫子,当时垫子又叫做”茵”,因此称为接茵。

用以形容潘安正面形象的成语都是赞扬他的容貌,并不涉及他的人品。然而一旦说到人品,那流传下来的成语意思就不怎么好了。

望尘而拜这个成语讽刺意义浓厚,潘安为求富贵而巴结权臣贾谧,贾谧是当时皇后贾南风的侄子,权势熏天,是有名的奸臣,各类宵小互相比着攀附。潘安的奉承之法尤甚,他在每次见到贾谧的车驾之时,对着车轮翻起的尘土进行叩拜,尽显阿谀之态,这个成语由此而来。

白发悲秋指的是潘安早年仕途不得志,因此一直郁郁不已,30来岁就银丝染上鬓头。后来因为攀附权贵而嚣张得势之时,也不知道他的双鬓是否恢复乌黑的亮泽了。

其实历史”四大美男”中其他三位的结局也都不好:

宋玉凭借其文学才华在楚国取得官职,但一直得不到重用,宋玉的赋写得好,但春申君黄歇却一直看不上他,最终他伴随着楚国的灭亡郁郁而终。兰陵王高长恭是后世推崇文武双修,容貌与才华并重的美男子,因为长得太过俊美而不得不在战场之上带着魔鬼面具征战,被封公爵,但功高震主,不思退路,最终饮毒酒而亡,时年三十三岁。卫玠年少成名,世间无二之美男,但体弱多病以致早逝。史书记载因为太过于俊美,以致每次出行都是围观者甚众,因此劳累无常,进而体虚而亡。”看杀卫玠”的成语就是因此而来。

任何史学家对于历史人物都有偏好,因此在记录的过程中都带有个人的主观意愿,世人也是如此。任何人都不完美,但作为被记载的历史,往往并不从各个方面对人进行全面的评价。一般只看重凸显特点的一个方面来记录。潘安的美貌已经作为后世对男人容貌形容的标杆,所以后人就忽略了他品行上的污点,而只言美男子之貌。

返回来说说女人,历史对女人的评价比较苛刻,不仅要求容颜美,还要求道德高,除了尽奉男人之外,还要爱国、爱民,规劝男人向善等各种标准。一旦男人犯了错,还得会背锅。我们所谓的各代昏君,鉴定其昏庸之时没有一个逃得了女色的因素,这样可以为男人的过错减轻一些责任:男人的品行缺失离不开红颜祸水的侵扰。

那么对美男又是怎样的判定标准呢?从对潘安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来,长得俊美的男人似乎可以忽略品行,为什么这么说,那是因为我们只记得潘安的貌,忘却了潘安的品行。

标签:

热门推荐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