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一片薄薄的诺邓火腿,如玫瑰般鲜亮红润的瘦肉上,细密地分布着雪白的脂肪,二者交织构成精致的纹理,在时光中发酵出油润咸鲜的香醇,入口感觉紧实耐嚼,回味悠长。2012年曾被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专题介绍的诺邓火腿,一夜之间名声大噪,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探访火腿的原产地——云南省云龙县。
云龙县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因“澜沧江夜覆云雾,晨则渐升如龙”而得名。山区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0%,高山峡谷相间的山河地貌形态,“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复杂气候条件,让云龙成为世界生物资源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资料图片)
“农业产业发展要在‘峡谷’中求生存、在‘悬崖’上谋发展,就必须在‘特色’上做文章。”云龙县委副书记、县长白庆武认为,高山、净土、原生态的资源禀赋和立体气候条件,为云龙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近年来,云龙县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依托麦地湾梨、云龙茶、诺邓火腿、诺邓黑猪、云龙矮脚鸡等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做强以诺邓火腿为支撑的生猪全产业链“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扎扎实实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为高山河谷地貌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倚特而立
高山净土孕育特色农产品
“做火腿主要是靠气候,湿度和气温直接决定了火腿的好坏。别的用科技都可以仿制,但气候仿制不了。”云龙县诺邓火腿食品厂厂长杨伍松说。他从小就跟爷爷学习制作火腿的技艺,还是诺邓火腿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滇西的崇山峻岭中,澜沧江支流沘江蜿蜒而过,在山脚下绕出一个“S”形的湾,形成“太极图”的天然地貌奇观。诺邓是一个白族千年古村,就藏在海拔1800米的山谷之中。“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既适合火腿的深腌,又能使火腿充分发酵。”经营火腿多年的云龙县诺邓马金桥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徐琨斌说。
一味千年,千年一味。高品质的诺邓火腿需要两三年时间,让脂肪在独特的地域性气候条件下慢慢氧化、发酵,逐渐生成特殊的美味,它是原料、时间、气候共同造就的独特风味。
诺邓出产的古井盐有着千年历史,是制作诺邓火腿的重要原料。但更为重要的原料则是同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诺邓黑猪。“制作火腿只用诺邓黑猪的猪后腿,并且黑猪是要放养的,生产周期必须在一年以上,这种肉质的机理才比较紧实,做出来的火腿品质比较好。”杨伍松说。
这种条件对平原地区或许严苛,但在云龙却是“妙然天成”。诺邓黑猪,是经过千百年自然选择在云龙高寒区域内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黑猪皮糙肉厚,它抗寒抗病能力强,所以这边农户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养。并且这边山地多,黑猪基本都是放养。”徐琨斌说。
“云龙茶”同样是独特气候造就的风味。云龙县宝丰乡大栗树茶园基地位于海拔2200米至2600米的澜沧江上游东岸的云雾山中,被称为“离天空最近的茶园”。凭借“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连天满山云”的独特气候条件、远离城市和工业污染源的自然环境,生产出的“大栗树”牌云龙绿茶系列产品因其独特、优异、稳定的品质倍受消费者青睐。
“我们这里种植茶叶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是你搬不来,别人也搬不走的。”大栗树茶厂负责人尹晓霞说。因为海拔高、温差大,使得茶叶回甘更加明显,并且这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能达到6.01,土层非常肥沃深厚。
近年来,云龙县大力发展高山茶产业,精心浇灌“大栗树”“佬倵茶”茶品牌。去年,云龙县团结乡种植茶叶1.26万亩,年产值达2500余万元;宝丰乡大栗树茶厂拥有5万多亩生态茶园基地,年产值达9800余万元,茶叶特色产业已经起步。
顺势而为
“小品种”升级成“大产业”
有了特色农产品,就要把特点变成亮点,进而转化成卖点,将“小品种”升级为“大产业”。
统筹协调,规划先行。围绕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云龙县坚持绿色主导加快推进百亿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明确到2025年,全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综合产值达229亿元以上。
特色产业从起步到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从家庭作坊向集约化生产转型,怎样推动“土特产”精深加工,如何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及怎样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这些问题摆在了云龙县干部群众的面前。
“县里成立了‘一县一业办’‘诺邓火腿办’等四大产业办公室,为农业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县政府办主任李进驷介绍。目前县里正申报大理云龙工业产业集聚区,加快推动“土特产”深加工特色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着力打造区域经济战略发展新引擎。
为进一步解决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问题,云龙县引进多家大型畜牧企业并启动全州首个万头奶牛牧场项目,预计建成后实现综合产值8亿元以上。
“特色农业要发展,基础设施得跟上。”云龙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施建辉说。为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网络基础短板,云龙县启动投资5200多万元的福堂易地搬迁点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扎实推进投资5亿多元、总建设面积8万平方米的高原特色冷链物流项目前期工作,投资2500万元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1个乡(镇)电商服务点、52个村级电商服务站。
品牌建设做得好,就能带动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除了5项地理标志产品,云龙县还认证绿色有机食品27个;诺邓火腿、云龙茶同时入围“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诺邓镇成功申报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产业发展了,如何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生产的轨道?需要不断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形成经营主体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云龙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永兵说。
“家庭车间”是发挥农民在农业产业中主体地位的一种模式创新。诺邓村50岁的李利勋原来主要靠种苞谷、打零工来维持生计,但现在他家成了诺邓马金桥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家庭车间”,每年冬天,公司将腌制好的火腿送过来,他大约一天要花4个小时对火腿进行检查,等到1至3年后火腿腌制到期,工厂再进行保底回购,货源、工序、销路都不愁了。他足不出乡,不仅能获得挂火腿的场地租金,每月还能收到每只火腿2.5元的管理费,一年能带给家里近六七万元的收入。
“家庭车间”这一利益联结模式将村里的闲置房改造成发酵房,既能缓解公司土地紧张的问题,实现扩大再生产的需求,也能将一部分利益让渡给周边村民,调动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和农民紧紧绑在一起了!现在就是要共同致富,企业才能走下去。农民管护火腿的积极性强,火腿安全就有保障。有游客问谁家的火腿正宗,村民都会自发帮我宣传。”徐琨斌说。现在有40多户农民像李利勋家一样成为“家庭车间”,共存放了2万只火腿。
随着云龙县全力推动诺邓火腿产业发展,企业、合作社等主体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据统计,云龙全县有近3万人从事火腿腌制、销售等相关工作。
向高而行
探寻农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
一层薄如蝉翼的火腿被卷成娇艳的鲜花,再配上可口的蜜瓜,诺邓火腿摇身一变进入高端的西餐厅,立马身价倍增。将消费的场景与文旅相结合,农业的功能外延将被进一步拓展。
“大理·云龙梨花节暨火腿美食节”期间,工作人员现场切诺邓火腿供游客品尝。
白庆武认为,县域经济的良性循环就是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云龙要依托滇西区域性交通枢纽的逐步形成,深入挖掘云龙县农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挖掘优势农业、特色农业以及生态环境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大健康、农文旅相融合。
“品舌尖火腿香,赏万亩梨花美”。每年在山花烂漫的春天,云龙县都会举办“大理·云龙梨花节暨火腿美食节”。万亩梨花如梦如幻,诺邓火腿咸香四溢,美景与美食共同构成一场感官的盛宴。
麦地湾梨是云龙县的五大地标产品之一,皮薄肉脆、汁多味甜,是云龙特有晚熟、耐储藏的优良品种,深受当地百姓和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年来,云龙县积极推动天池林果场建设与发展,做大做强“麦地湾梨”品牌,辐射带动云龙全县11个乡镇,6000多农户种植麦地湾梨4万多亩。
事实上,云龙一度因盐而兴,盐马古道的驼铃声里和出灿烂的文化,留下深厚的文化宝藏,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4项,有“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沘江古桥梁群”等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世界地理奇观——天然太极、高原明珠“天池”等自然景观,有吹吹腔、耳子歌等特色民族文化,发展文旅康养基础较好,地域性文旅资源非常丰富。
近期,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云龙作为其中重要取景地,又增加了一个“流量密码”。“旅游+农业,我们以云龙诺邓火腿、麦地湾梨等5大国家地理标志为核心,做好高原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推动天池梨园、大栗树茶园、太极、澜沧江田园综合体等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的建设。”云龙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云霞说,“要争取让一时的‘流量’转化为与日俱增的‘留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郭芸芸 杨瑞雪 姚媛
原标题:高山河谷探新路——云南云龙县高原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之路
图片:云龙县政府
监制:高雅 编辑:暴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