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好久不见呀,这周看完《消失的她》想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以下有剧透。凭记忆回忆剧情,如有剧情不准确,欢迎指正哦。
【资料图】
我们从客体关系入手,解析李木子“被家庭保护下的公主”与“圣母拯救者”, 以及何非追求的心理学效应。
1、我们首先给李木子定位人格特点
根据剧情大胆联想,李木子出生富商家庭,学生时代,陈麦被霸凌,李木子是以拯救者现身,她善良同情弱小,这奠定了她性格最核心的人格特色,“圣母拯救者”。她的人生是在被父母保护下度过,应该很少遇到波折,这是她的成长模式,“被家庭保护下的公主”与“圣母拯救者”。
那我们根据客体关系理论来详细解读。
关键词:母婴关系和内在世界建构
弗洛伊德说,从子宫出来剪掉脐带的那一刻,一个人实际上就开始从一个“生物的人”迈向“心理的人”的成长过程。
这是我们跟所爱的客体做了第一次分离。
母婴关系是形成人格的核心,母亲指的不是生理上的母亲,也指照顾者。我们每个人成长跟母婴关系密不可分。
我们通过内化母亲这个人与她内在的世界,逐渐扩展与父亲的互动与内化,最后扩展到对世界的理解,构建自我的内在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寻找符合这种观念和事,以此建立人际关系。
李木子成长在幸福家庭,父母车祸双双遇害,对她人生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这是一次严重的心理创伤,且好友陈麦不在身边,她自身是没有能力处理“哀悼和丧失”。
关键词:哀悼和丧失
每个人都会经历亲人、好友死亡,但每个人面对死亡的自愈能力和反应都不是同的,这用“幸存者内疚”也能解释。目睹或得知双亲去世,为自己活下来感到愧疚,叠加双亲去世造成的心理创伤。
南希在书中提到
“弗洛伊德精辟地将哀伤看作是个体用一段时间来接受丧失的过程,是与“匍匐在自我身上的客体的灵魂逐渐分离”()。”
“如果我们因为死亡、分离或拒绝而丧失心中依恋的对象,那么生活会变得黯淡无光,自我的一部分也随之而去,生活仿佛毫无意义。”
“如果缺乏哀伤过程,潜意识的自责会始终萦绕心头。”
“如果一个人在丧失所爱对象之后,不能随时间的流逝逐渐与其内摄映象成功分离,又因为悲痛而无法自拔,那么将持续感觉到被贬低、无价值、遭遗弃和被剥夺。”
在提出依恋理论的约翰波比所写的《依恋三部曲》中提及,丧失与哀悼的重要性。
健康哀悼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已逝者的情感投资的收回,并且可能准备好要与新的个体建立关系。
李木子是“被家庭保护下的公主”,父母去世的缺位打破了她原本的人生模式,她处在无人保护与恐慌的阶段。
2、何非追求李木子的心理学效应
何非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按照剧情顺序罗列,何非在泳池救了溺水的李木子后,他得知李木子富豪双亲车祸去世,连续发了一个月的短信单向关心李木子,这对沉浸丧亲之痛的李木子来说,是某种安慰。这是第一步。
这里涉及到“曝光效应”,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首因效应是指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第二步,当李木子约何非,何非投其所好,让李木子产生了更多好感。这里包含着几个心理学首发。
1、“移情效应”
心理学中把那种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有关的人或事物上的现象称为“移情效应”。 比如请歌星、影星、体坛名将、政界、文化界要人等社会名人作商品广告的“名人效应”,就是一种移情效应。
2、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3、当然还包括何非的印象管理。
这是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以上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人际交往方式。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何非带李木子经历了车祸,李木子丧亲之痛的情绪和恐惧被强烈唤起,由此更依赖何非。
很多文章认为这是一种吊桥效应。
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另一个人,那么他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这里我更愿意解析为场景再现,唤起了内心创伤和恐惧。
“我(李木子)害怕和父母经历一样死亡”
“我无法放下双亲死亡的痛苦”
就像我们之前所说,李木子没有能力处理哀悼和丧失。而何非通过场景重现和行动和场景,强化了“我以后永远会保护你”,保护了李木子。
这也满足了李木子“被家庭保护下的公主”的内在模式,她很快与何非结婚,而后,当她发现何非赌钱欠债一次次的原谅,这也是在重复“圣母拯救者”模式。
我们可以看到李木子一步步陷入了何非布置好的困境,有的时候人生顺坦是三生有幸,但反过来却是生活的一把利刀。
克莱茵曾经提及,婴儿出生后是存在生存的焦虑,如果婴儿生存环境恶劣,被家暴和虐待,内在世界感觉到外界是很危险,如果内在过于恐惧,即使外在世界是安全的,也会在潜意识幻想与内在世界连接中认为是不安全,这是有些人为何在安全的环境也是长期缺乏安全感。
相反,如果在照料者照料下内在世界太过安全,认为外在世界也是安全的,其实也是非常危险的,当外在世界有危险时很容易感受不到。
这也印证了科胡特提出的“恰到好处的挫折”,指非创伤性的挫折,也就是挫折的强度不至于大到被情绪压垮,可以处理的挫折会引发成长。更好地帮助建立人格结构。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了。如果大家喜欢,后续继续讲讲何非的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