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的历次工业革命,都是从车间的技术革新开始的。”经济学家威廉·拉佐尼克曾在《车间的竞争优势》一书中这样写道。
(资料图片)
让机器人“生”出一颗“匠心”,把人工智能“炼”成火眼金睛,教自动化学会“上网”,管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如今,嘉兴的车间,正在迎来一场“新制造”变革。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到智能化,工业革命让工厂代替了手工作坊,让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加入,车间变得越来越“聪明”。
今年7月,浙江省经信厅公示了2023年未来工厂试点企业名单,嘉兴新增嘉兴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火星人厨具股份有限公司、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3家省级未来工厂试点企业,新增数量位列全省第3位。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嘉兴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自主知识产权“智造”方向升级迫在眉睫。打造未来工厂,能否帮助企业提升穿越下行周期的韧性?它又将如引领嘉兴的“智造”未来?
如果说铁灰色是工业时代冷峻的标志色,那么,在被称作未来工厂的制造企业里,信息技术、数字化、智能、低碳等特性,则让工业文明的底色中呈现更多的瑰丽与神秘。
2020年,浙江省率先提出了未来工厂的概念,并连续三年发布了未来工厂名单。意在通过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充分融合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来带动更多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更新迭代。
未来工厂是广泛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新生产方式,以数据驱动生产流程再造,以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绿色化制造、安全化管控为基础,以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为特征,以企业价值链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为目标,引领新智造发展的现代化工厂。
简言之,未来工厂,就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充分融合,打造出的智能制造的标杆企业。
一个个丝饼整齐有序地从生产线上自动落到推车上,沿着轨道被送至包装车间,经过智能打包、张贴标签等工序后,产品随着传输车自动进入立体仓库……在嘉兴桐昆集团聚酯纤维未来工厂,一大波黑科技让车间“未来感”满满。
眼下,桐昆集团还在未来工厂的基础上搭建了“桐昆大脑”,该平台不仅接入了40多家化纤及其配套企业,并与桐乡市政府、百度共同打造的“合成纤维产业大脑”互联互通。经过数字化改造后,工厂万元产值成本下降63%、产品不良率下降47%、产品研发周期缩短53%、人均年产值提升28%。
这样的场景,正在其他的“未来工厂”中频频上演。
如今,嘉兴正按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梯度培育模式建立了企业培育库,每年分类遴选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入库培育,并及时动态调整,确保全市培育企业数量基本稳定。争取到2025年,全市智能制造新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累计新增“未来工厂”5家以上、累计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0家以上。
嘉兴市经信局局长章澜表示,尽管未来工厂所处行业、各自优势不尽相同,但它们在创新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协同制造、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方面,均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子。
嘉兴制造业发展迅速,却也遇到一系列难题。
2022年,嘉兴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1.1%,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比重仅为43%,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想要实现向价值链中高端的攀升比较困难,也不利于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
打造未来工厂,正是鼓励有能力、有基础的企业先行先试,通过数字化改革再造生产流程、革新生产方式,示范引领行业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作为引领新一代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未来工厂又将如何改变制造业?
在占地20万平方米的生产线里,人员寥寥无几,生产线上玻纤快速集丝成卷;矩阵排列的自动化机械手臂日夜无休地在生产线上轮转腾挪,工业机器人如行云流水般完成产品分拣、自动包装、AI视觉质检等步骤,并通过下沉式电梯隧道进入无人立体库……置身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工厂,一种科幻大片的即视感扑面而来。
为实现生产运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近年来,中国巨石充分应用数字化孪生技术,结合玻璃纤维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对全流程工艺和关键装备进行3D仿真建模。
生产环节的高度智能化,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巨大提升。10年前,年产15万吨玻璃纤维的生产线,需要1200人,而现在“未来工厂”只需要300人。在“未来工厂”建设之前,巨石最好的生产线年人均产量320吨,这已经是全球最高的水平,但“未来工厂”的生产线,运用大量的工业机器人和数字化、物联网技术,能把年人均产量提高到500吨以上。
在对生产力带来极大解放的同时,未来工厂也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构,并在此过程中体现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人文价值。
员工增加一倍、产能增长十倍,最高人均产量达800吨/年,近十年综合产能规模复合增长率超过20%……这是化纤龙头企业新凤鸣集团未来工厂交出的成绩单。
成绩单背后,是公司长期以来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新凤鸣集团董事长庄耀中说,公司建立管理、技术、专业三大职业发展通道,制定每一个层级的任职标准,同时打通三大序列;建立六大培训体系,从2020年至今开展内训上千场,坚持“名师带徒·匠心传承”工作模式,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发展路径和成长空间。
可以说,未来工厂对于用人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减少,而是让产线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从以往的单一作业逐步转向多技能工作。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对进一步壮大区域经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上千万家制造工厂中的佼佼者,未来工厂的示范效应无疑值得关注。
嘉兴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众多。时至今日,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达1.42万亿元,拥有32个工业大类、近5万家制造业企业,规上工业营收列全国所有城市第19位、地级市第8位,制造业贡献了全市近一半的GDP、创造了近一半的税收、提供了近一半的就业岗位。
然而环顾长三角,杭州、苏州等“身怀绝技”,嘉兴的制造业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以产业集聚为例,2022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16393亿,苏州新材料产业规模达10578亿元,而嘉兴的第一支柱产业,现代纺织产业的产值规模仅仅约3600亿元。
如何才能让这些企业乘上未来工厂这列快车?
对此,嘉兴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智造创新强市为引领,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积极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加快企业数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实现数据驱动要素资源重组、生产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重构,按照“分级推进、梯队培育、动态管理”原则,聚力打造以“未来工厂”为引领、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企业群体。
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未来工厂4家、智能工厂26家、数字化车间28家,入库未来工厂试点和培育企业9家、智能工厂培育企业60家、数字化车间培育企业124家。
不仅如此,嘉兴还持续围绕“数字赋能”和“节能降碳”两大赛道,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和智能化转型升级。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纳入数字化改造示范样本项目的纯数字化改造项目,给予数字化投入50%的补助;对经认定的省级未来工厂示范企业、省级未来工厂培育(试点)企业、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分别给予150万元、50万元、30万元奖励。
据统计,今年1-6月,全市共启动实施“两化”改造计划项目1434项,拉动技术改造投资335.36亿元,带动节能用能20.59万吨标煤。相比去年同期,整体生产效率约提升8%,产品不良品率约下降6%,设备数控化率达到71.5%,设备联网率达到58.9%,带动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10%以上。
事实证明,在当前稳住经济大盘的背景下,以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为标杆,为整个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作出有益探索,进而带动区域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加快嘉兴打造智造创新强市的步伐,意义深远。
嘉兴培育建设未来工厂,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