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 >  >> 
《女心理师》莫宇篇:职场老讨好人,真正讨好的是谁?

时间:2023-08-16 21:13:03    来源:哔哩哔哩

总是被同事拜托帮大忙小忙各种忙的职场人莫宇上线!

小莫的出场生动地诠释了讨好型打工人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委屈。


(资料图片)

大雨天帮同事买奶茶,加班帮同事改PPT,KTV不叫他,聚餐换地方了也不通知他,他还为此特意理了个5000元的发,来到聚餐地点却扑了个空。

被孤立+被抢功+被使唤,三重叠buff,请把“小莫实惨”打在公屏上!不过各位观众老爷们一定职场顺遂,万望职场里的“小莫”能越少越好~

幸运的是,随着心理咨询的进行,事情的源头也慢慢浮现,原来曾经的小莫在尚且年幼的年纪就经历过一些欺凌事件,之后很可能因此就遭遇了被孤立。而在现实中的职场,许多次小莫的“拒绝”困难,就源于他不想曾经发生过的“被孤立”重演,他坚信:如果他拒绝了给同事帮忙,那么最恐怖的事——“他被(同事)孤立”,就会随时发生。为了不让这件可怕的事发生,他决定竭尽所能,为了能让同事对他满意,不孤立他,他愿意付出一切。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在职场中遭到了某种程度的孤立,并不合群。

所以观众会看到,小莫的同事已经把小莫“用”到极致了,“用”惯了,按现实来说,小莫和他同事的关系明明是平级的,平等的,可是在小莫的心理来说,小莫把同事的位置放在了一个完全高于自己之上的主宰的位置,他们手里有对小莫行使“孤立”与否的大权,这就完全看他们的心情对小莫的好恶了。他们的心情便是小莫唯一的安全感绑定的对象,是小莫要尽其所能去取悦、讨好的,只有他们的心情愉悦了,小莫才不会觉得有愧,才不会感到不安,为此,小莫表现得有多退让、多忍让、多迁就、多卑微,就不难理解了。

说真的,这样活着真的会让人很内耗,而且,当你为了回避被孤立而讨好别人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本身就是在自己制造孤立,因为你人为的把别人都捧得高于自己本身,那到底是那些被你推上高处的他们在俯视、孤立你,还是孤立你的人搞不好就是你自己呢?

那么,小莫是怎么就把这一个个普通同事推上了一个可以在小莫的世界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神坛的位置上了呢?是怎么让他们堂而皇之的就一个接一个坐上了“就应该习惯被讨好”的高座了呢?

还要说回到学生时代的欺凌事件,小莫不只是被欺凌的受害者,而且也曾经目睹过别人被欺凌。也就是说,小莫既当过欺凌事件的受害者,也曾经当过欺凌事件的旁观者。不要简单的以为后者的伤害一定比前者的伤害小(这里说的是心理而不是身体),因为这样的经历会容易让一个人(何况还是小孩)产生一种“原罪”感。

因为紧随其后的受害者的出现,转移了欺凌者的目标,间接地解救了小莫,小莫的幸运看上去是以另一个人的不幸为代价的,是因为有新的受害者出现了。那么小莫的幸运就蒙上了一种“罪恶”的色彩,这是第一层“罪恶”。

试想,如果没有这个新人出现,小莫是不是很可能要继续的“讨好”欺凌者?这样做是否真的能让他摆脱欺凌呢?对他的欺凌究竟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为止呢?说不好。

而小莫的旁观欺凌行为,又属于一种不作为的行为,小莫是一个深知被欺凌滋味的前受害者,他的不作为行为与其他孩子的不作为相比较而言,在心理上留下的道德亏欠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又是另一层“罪恶”。简而言之,他会无比痛恨自己的不作为,比其他孩子所可能感受到的会深的多。

不要小看这两层“罪恶”感的叠加,它不一定合理,但这种“原罪”感对一个有道德感的人来说是日日噬心的,他会拼命攻击自己,唾骂自己,才能感觉好受一些。小莫痛骂自己“懦夫”、“孬种”,以及他面对同事对他的各种不合理要求都甘之如饴的那种“这都是我应得的”之下潜在的自我攻击,不过是拒绝同事一次就会出现那种“强烈的内疚”,可能都说明着这一点。

小莫对被孤立的危机意识与他自带的“原罪”意识简直一拍即合,让他的讨好程度高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没有他为了讨好不能牺牲的,再牺牲自己也要讨好别人,同时,哪怕真是不愿讨好了,拒绝别人的罪恶感也让他无处遁逃,再痛苦,一切都可以洗脑为是自己“应得的”。

如果说“讨好”是小莫曾经为了应对欺凌而不得不用的一种手段,那么现如今给小莫提百般要求的同事们所使用的是不是另一种“欺凌”的手段呢?只要没有拳打脚踢,便不是欺凌了吗?

小莫身边的这帮同事们与小莫当年所遇到的提过分要求的那群搞校园欺凌的校园混混,真的非常不同吗?“欺凌”前面一定只有“校园”二字?成年人的世界里,“欺凌”行为就真的消失了吗?

还是只是比校园欺凌换了个样子,本质没变?

小莫害怕被职场孤立的极端不安全感,真的全是他自己的问题?是他的心理问题?

究竟是同事的“欺凌”激发了他的“讨好”,还是他的讨好把所有人都架上了云端?这是一出聚焦心理咨询的电视剧,更多关注点还是在于前来做心理咨询的人的心理内容,刻画便会理所当然地偏向后者,突出表现讨好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这当然无可厚非。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复杂的,不能就此认为前者并不存在,一切都是讨好者的问题。在此也有一个小小建议,同事们、同学们的“欺凌”行为和心理也一样可以刻画一下,它们值得。

正如有句经典的网友云:

教育孩子一百遍“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如教育孩子一遍“不要欺负别人”。

标签:

热门推荐

X 关闭

X 关闭